新课导入:
对这三家,我经常比喻:儒家像粮食店,绝不能打。否则,打倒了儒家,我们就没有饭吃,没有精神粮食。佛家是杂货店,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,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,随时可以去逛逛,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,没有钱则观光一番,无人阻拦。但里面所有,不是人生必需的东西,也是不可缺少的。道家则是药店,如果不生病,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,要是一生病,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。——南怀瑾《老子他说》
《史记》:“孔子适周,将问礼于老子” 孔子去,谓弟子曰:“鸟吾知其能飞;鱼吾知其能游;兽吾知其能走。走者可以为罔,游者可以为纶,飞者可以为矰(zēng)。至于龙,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。吾今日见老子,其犹龙邪!” 翻译:孔子离去以后,对弟子们说:“鸟,我知道它能飞;鱼,我知道它能游;兽,我知道它能跑。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,会游的可织成丝线去钓它,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。至于龙,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。我今天见到的老子,大概就像龙一样吧!”
学习目标:
1、掌握文言基础知识,学习以喻说理的论证方法。2、理解“有”和“无”、“知人”和“自知”、“胜人”和“自胜”等的关系,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。3、品味老子凝练精妙、如歌如诗的语言,理解文中老子思想,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。
知人论世:
老子,即老聃,相传姓李名耳,字伯阳,楚国苦县(今河南鹿邑东)人,春秋时期哲学家,道家学派创始人。与庄子并称“老庄”。后被道教尊为始祖,称“太上老君”。史载,老子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,以博学闻名,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他问礼。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,便骑青牛而去,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。
作品简介:
《道德经》又称《道德真经》《老子》《五千言》,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,被誉为“万经之王”。 《道德经》原文分上下两篇,上篇《德经》,下篇 《道经》,不分章,后分为81章,其中1—37章的《道经》在前,38—81章的《德经》在后。《道德经》以哲学意义之“道德”为纲宗,论述修身、治国、用兵、养生之道,而多以政治为旨归,乃所谓“内圣外王”之学,文意深奥,包涵广博。时代背景:
春秋时期,周朝式微,诸侯争霸,战乱频频,社会动荡不安,民不聊生。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,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(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),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。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,深明成败之理,认为只有避世韬晦,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。据史书记载,春秋242年间,有36名君主被杀,52个诸侯国被灭,有大小战事480多起,诸侯的盟会450余次。在这种情况下,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,提出“无为而治”的思想,呼吁统治者要“无为”,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。老子的“无为”不是“不为”,而是含有“不妄为”“不乱为”,要顺应客观态势,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。数千年来,老子的“无为”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 梳理文言,理解文意
三十辐①共一毂gǔ②,当其无③,有车之用。埏shān埴zhí④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凿户牖yǒu⑤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⑥。(第十一章)
通过对“有”和“无”的辩证分析,体现老子“有无相生”的观点。
有无相生、对立统一,是道家的重要思想。老子把“无”的作用突显出来,论述“有”“无”的关系。二者相互依存,相互为用;没有“无”就无所谓“有”。
企①者不立,跨②者不行③,自见xiàn④者不明,自是⑤者不彰,自伐⑥者无功⑦,自矜者不长cháng⑧。其在道也⑨,曰余食赘zhuì行⑩,物⑪或恶wù⑫之,故有道⑬者不处chǔ⑭。(第二十四章)
译文: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,迈大步的人行走不稳,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,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,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,自我夸耀的人也不能长久。(“自见”“自是”“自伐”“自矜”等行为)用道的观点来看,就叫作剩饭、赘瘤,人们常常厌恶它们,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。
本章阐述了“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”的道理。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知足者富,强qiǎng①行者有志。不失②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③者寿。(第三十三章)
译文: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,能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。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,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刚强的。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,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。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,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。
(1)知人、胜人固然重要,但自知、自胜更重要。(2) 人要“自知”“自胜”“知足”“强行”,加强自我修养。一个能“自知”“自胜”“知足”“强行”的人,才能延续他的精神生命。“死而不亡”,是说虽然人的身体消亡了,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,从这个意义上讲,有道之人是长寿的。
其安①易持②,其未兆③易谋④,其脆易泮⑤,其微易散⑥。为⑦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⑧;九层之台,起于累léi土⑨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为者败①之,执②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③,故无败;无执,故无失。民之从事,常于几jī④成而败之。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是以圣人欲不欲⑤,不贵⑥难得之货,学不学,复⑦众人之所过,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。(第六十四章)
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?
第一层(开头到治之于未乱)把握先兆第二层(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)重视细节
第三层(为者败之到故无失)圣人无为
第四层(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)百姓慎终如始第五层(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)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
整体感知:
1.老子的思想有鲜明的思辨色彩,说说课文中谈了哪几组关系?老子分别持怎样的态度?
“有”和“无”的关系。
“知人”和“自知”、“胜人”和“自胜”的关系。
大小、高低、远近等的关系。
2.老子说“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,故无败;无执,故无失”,应该怎样看待老子“无为而治”的思想?
3.现实中,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、自我展示,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?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。
4.请用三个成语来帮助理解“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”的观点。
课堂小结
《〈老子〉四章》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“有”和“无”辩证关系的分析、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,强调了人要“自知”“自胜”“知足”“强行”,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,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,从小事做起,“无为而治”,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。
课后检测:理解性默写
以下为课件预览,共24张ppt: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交易网,长红典融配资,炒股配资网站约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