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微信‘已读’功能”这个话题,年年有人问,年年上热搜。7日,微信派公众号发布文章《为什么微信没有“已读”功能?》再次明确:微信从一开始就没有“已读”功能,以后也不会有。
话题#微信不做已读功能##微信的存在不是为了增加大家社交压力#在社交平台引发网友热议。
问题:什么是“已读”功能?为什么“已读不回”让人不舒服?
AI答:
“已读”指的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接收者查看到信息后,依托于技术给予信息发送者的一种反馈。简单说就是,你能知道对方是否查看了自己发的信息。
这项技术最早在2005年由加拿大黑莓公司推出,后来该技术也运用到了电子邮件上。渐进地,办公、恋爱交友、公开化社交、电子商务、私密化社交等平台都陆续推出“已读”。
“已读”既可以提高消息传达的效率,节省等待回复所浪费的时间,还能够促进双方的互动交流。但在社交过程中,并非所有人都买它的账。
一项“最不喜欢的社交媒体功能”投票中,“显示消息已读”票数最多,占比达43.56%。
人们为什么如此反对“已读”?
“微信公开课”在2018年就指出,微信之所以没有“已读”功能,就是希望更多的人感受到没有负担的用户体验。
为什么“已读”会增加人们的心理负担?
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,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协调好“前台”和“后台”的行为来塑造自己在他人眼中的理想形象。“已读”却将原本隐秘的“后台”推到“前台”的聚光灯下,出现“后台前置”的情况,此时无形的社交压力就产生了。
显示“已读”但对方迟迟不回复就会让人感到焦虑,对信息发送者来说会感到失望、沮丧、自尊心受到伤害,对信息接收者来说体现出信息发送者对时间的“剥夺”,在办公类软件上尤为明显。
“已读”就像一个实时监视装置或倒计时按钮,人们的自我时间被压缩,精神压力也增大了。
好在用户的呼声越来越强,这也迫使越来越多的厂商将选择权交还给了用户,不再强制开启这个功能。
编辑 吴一凡 实习生 陆森洋
统筹 晏海艳
二审 徐微微
三审 刘丹
配资交易网,长红典融配资,炒股配资网站约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